Web Content Display
講座 即場免費入座,座位先到先得
即場免費入座,座位先到先得
「中國航天科技」講座系列
「中國登月探火」專題展覽配套活動
過去數十年,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及俄羅斯後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科技的國家。2022年底,「天宮」空間站完成組裝,並開展一系列的太空實驗。此外,「嫦娥」任務亦在2024年成功將月球背面的土壤樣本帶回地球。中國航天的發展一日千里,是次講座系列將詳細講解當中的進程和成就。
航天歷史與火箭
日期:17.10.2024(星期四)
講者:蔡錦滔先生(星匯點委員)、吳嘉偉先生(星匯點助理委員)
神舟、天宮新時代
日期:24.10.2024(星期四)
講者:蔡錦滔先生(星匯點委員)、葉達昌先生(星匯點委員)
拓展太空新領域
日期:31.10.2024(星期四)
講者:蔡錦滔先生(星匯點委員)、趙紫盈小姐(星匯點助理委員)
勾劃巴比倫的天空 - 古美索不達米亞的星座
與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合辦
現代星座的根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的古希臘,當時亞歷山大大帝剛剛征服了巴比倫。巴比倫人被公認為古代世界中最優秀的天文學家。雖然他們沒有解析世界的物理模型,但他們對星空天體的運行有着極佳的觀測、計算和預測。憑藉對天空的觀察和近千年的「天文日記」,他們發現了行星的移動規律,並使用複雜的公式制訂曆法和預測季節。是次講座將介紹巴比倫的「天空圖像」,巴比倫星座的形象、名稱和用途,以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古代生活的關聯。
講者: 蘇珊娜·M·霍夫曼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訪問學者,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恆星命名工作組主席)
粵語傳譯: 張師良先生(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賽馬會項目計劃總監)
「太空可持續性」講座系列
與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合辦
太空中的人造物數量不斷增加,使太空垃圾問題日趨嚴重。大量的太空碎片在近地軌道上運行,對衛星、火箭和空間站構成極大威脅。開拓太空可持續發展,可讓全人類在現在與未來都能和平地利用外太空,裨益社會和經濟。這需要國際相互合作、對話和協定,以維護太空環境的安全與穩定。
是次講座系列將涵蓋太空可持續性的各個方面,包括太空垃圾的威脅和創新的清理技術。講者還將討論數據收集和共享在提升太空安全上的重要性,國際監管近地軌道的進程和挑戰,以及提高公眾認知的重要性。
是次講座系列是「空間碎片與可持續發展會議」的公眾活動。會議於2024年12月2日(星期一)至12月4日(星期三)在香港大學主校區舉行。有關會議詳情,請瀏覽https://ssconf.space。
題目待定
日期:2.12.2024(星期一)
講者:奧利維爾·康坦特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執行董事)
太空碎片對人類近地軌道開發的威脅
日期:4.12.2024(星期三)
講者:柏坤霆教授(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總監)
「氣候變化與南極」講座系列
與英國地質學會香港分部合辦
天象廳節目《極南之地3D》配套活動
科學家透過研究南極地區,揭示地球的古氣候,預測未來的環境變化,並了解現今社會與大自然的相互關係。在此講座系列中,講者將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
海底火山活動與氣候變化
火山活動是影響地球氣候的自然因素之一。此講座將探索海底火山活動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聯,以了解海床噴發對海洋環境、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的影響。
講者:吳頌安博士(英國地質學會會士)及李冠澤先生(地球科學科普工作者)
日期:22.12.2024(星期日)
時間:下午2:30 - 4:00
小冰河時期後的氣候變化
四百多年前突如其來的小冰河時期為我們帶來甚麼啟示?古海洋學家又如何探索過去的海洋?此講座將深入講解海洋和氣候之間的互動,以預視未來的氣候變化。
講者:徐葦程女士(英國國家海洋科學中心研究員)
日期:22.12.2024(星期日)
時間:下午4:30 - 6:00
南極與相對海平面變化
氣候變化加劇了南極大陸冰蓋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此講座將探討冰蓋體積變化的主要因素,冰蓋融化在地質歷史中對相對海平面的影響,以及對未來海平面變化的啟示。
講者:余國賢先生(英國地質學會會士)
日期:28.12.2024(星期六)
時間:下午2:30 - 4:00
海洋塑膠污染與温室氣體排放
研究顯示塑膠污染不僅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亦對氣候變化造成影響。此講座將講解塑膠料在分解過程中如何加劇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削弱全球自然系統的碳儲存能力。
講者:蘇頴筠女士(香港中文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日期:28.12.2024(星期六)
時間:下午4:30 -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