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ntent Display 网络内容顯示

Web Content Display 网络内容顯示

2021天文現象

2021天文現象

网络内容顯示 网络内容顯示

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天文現象,香港太空館在大堂及網上設置專題展覽,介紹2021年五個比較特別的天象,並提供實用的觀賞指南,讓大家掌握最理想的觀賞日期、時間、地點和所需用具。

五個精選的特別天象分別為:5月26日及11月19日的「月食」、8月中旬的「英仙座流星雨」、12月中旬的「雙子座流星雨」和8月15日至16日的「連續木衞現象」。

講座配合「2021 天文現象」專題展覽的內容,主要介紹甚麼是天文現象,2021年五個比較特別的天象,包括兩次「月食」、兩個主要而且觀測條件理想的流星雨,還有與木星四顆衞星相關的「連續木衞現象」。講座內有詳細介紹這些天象及其成因,還有傳授相關的觀測技巧及要注意的事項。

講者:蘇柱榮博士(香港太空館助理館長)
片長:約1小時30分鐘

5月26日和11月19日的黃昏分別出現一次月全食和一次月偏食。前者在接近食甚時,月球會呈銅紅色。這兩次月食開始時,月球仍在地平線之下,在香港只能觀賞到月食部分階段,故稱為「帶食出」。

觀賞難易度

容易

如何觀賞?

用肉眼或望遠鏡觀賞

  月全食
2021年5月26日
月偏食
2021年11月19日

何時觀賞?

18:56 月出
19:11 食既
19:19 食甚
19:26 生光
20:52 復圓
21:50 半影食終
17:38 月出
18:47 復圓
20:06 半影食終

哪裏觀賞?

東至東南方視野廣闊可看見地平線的地方 東至東北方視野廣闊可看見地平線的地方

會看見甚麼?

以下影片模擬在香港以望遠鏡及肉眼觀看兩場月食的情況。

月全食(2021年5月26日)

月偏食(2021年11月19日)

香港太空館網上直播了這兩次月食。除了直播月食的情況,助理館長還分享了月食和月球相關的知識。以下影片是兩次直播的錄影片段。

月全食(2021年5月26日)直播錄影片段

月偏食(2021年11月19日)直播錄影片段

為甚麼?

月食

月食時,月球進入地球的影子,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部分會被地球阻擋,令月球變暗。對於食分較大的月食,月球會呈現銅紅色,是因為陽光在大氣層散射,藍光被散射掉,餘下紅光穿過大氣層。同時,大氣層折射紅光照耀月面。

知多一點

由於地球的影子比月球大得多,只要處於地球夜晚那一面的地區都可觀賞得到月食。2021年11月19日的月偏食發生在協調世界時間(UTC)6:01至12:06(即香港時間下午2:01至晚上8:06),香港只能待月出後才可觀賞到復圓至半影食終的階段。然而,在北美洲及大部分的南美洲地區都可觀賞到整個月偏食過程。位於美國洛杉磯格的里斐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於11月19日由當地時間晚上10:00開始進行長約5.5小時的直播,記錄了整個月偏食過程。按此觀看由里斐斯天文台提供的直播錄影(只提供英文內容)

在視野廣闊和較黑暗的郊區,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每小時有機會可以看到約20至30顆流星。如天氣許可,前後一晚都去碰運氣。

觀賞難易度

中等

哪裏觀賞?

應遠離光污染,到較黑暗的地方,例如郊區。光污染大幅減少可見流星的數目,在市區更可能整晚也看不見一顆流星!

找個視野廣闊的地方。看到天空的範圍愈大,就愈大機會看見流星。

會看見甚麼?

英仙座流星雨

雙子座流星雨

香港太空館網上直播了英仙座流星雨。雖然直播期間未能攝得多顆流星,但公眾仍可重温以下錄影片段,認識流星雨背後的天文知識及不同的觀測方法。

英仙座流星雨(2021年8月12日)直播錄影片段

如何觀賞?

Q:需要凝視輻射點嗎?
A:不一定。流星不一定出現在輻射點附近。望向大範圍的天空最有利。

Q:為甚麼要用紅光電筒照明?
A:紅光較不會刺激眼睛,確保夜視能力。紅光電筒可用數層紅色玻璃紙、紅布或紅色膠袋覆蓋電筒自製。

Q:應該躺下來用肉眼數流星嗎?
A:這是聰明的選擇!躺在遼闊的夜空下用肉眼數流星最理想。

Q:應該用望遠鏡嗎?
A:這是錯誤的選擇!望遠鏡視場細小,減少看到流星的機會。

為甚麼?

「流星體」是大小約為0.03毫米到1米的天然碎片或石塊。「流星」是流星體高速進入大氣層而產生的光跡。墜落到地面的流星體稱為隕石。「流星雨」源於地球遇上眾多軌道相近,來源相同的流星體。

知多一點

按此了解更多為何流星體會「發光」: Physics of meteor generated shock waves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 A review(只提供英文內容)

按此了解更多ZHR(天頂每小時出現率)的計算方法: Meteor stream activity(只提供英文內容)

這晚在數小時內,木星全部四顆伽利略衞星分別連續發生「凌」、「食」和「掩」現象,而部分衞星之間更出現罕見的「互掩」和「互食」現象。這類罕見的互相掩食現象一般約每六年會集中發生。

觀賞難易度

困難

如何觀賞?

使用口徑20厘米或以上的天文望遠鏡放大木星至少200倍。要觀測互相掩食現象,更需要遇上極穩定的大氣。

哪裏觀賞?

可望見東至東南方地平線及東南至西南方視野廣闊的地方

會看見甚麼?

此影片模擬2021年8月15日17時41分至16日03時10分(香港時間)以望遠鏡觀看木衞現象的情況。(此為電腦模擬影像,木星表面特徵如大紅斑的位置與真實情況或會有差異。)

為甚麼?

連續木衞現象

木星衞星不停圍繞木星運行,太陽、地球、木星和木星衞星的相對位置變化,令以上三種木衞現象有機會出現。多個現象甚至可以同時發生。

連續木衞現象

連續木衞現象

伽利略衞星互相掩食的現象比較罕見,原因是它們的軌道平面稍微向黃道面(地球繞日公轉的平面)傾斜,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會看見它們在自己的軌道上「各自修行」。然而,木衞的軌道平面視覺上會隨着木星的公轉擺動,約每六年,我們會看到木衞的軌道近乎重疊,令衞星之間出現互相掩食的現象。多個現象甚至可以同時發生。

2021年8月22日木衞準同時互相食掩現象分析
The photometric observation of the quasi-simultaneous mutual eclipse and occultation between Europa and Ganymede on 22 August 2021

論文(只有英文版):https://doi.org/10.1016/j.icarus.2022.115348
論文副本(只有英文版):https://arxiv.org/abs/2212.05215

Web Content Display 网络内容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