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内容顯示
除了從觀測和閱讀吸收天文知識,自己開動腦筋動手計算也是一種樂趣。12月的「木星合土星」由兩大行星擔當主角。它們的軌道周期相異,2020年「吻別」之後,到底何年能再相聚?我們來做個粗略的計算。
上星期館長向大家預報「木星合土星」,要等到12月21日才會發生。在此之前,大家可以見證木星和土星日漸靠近。兩星視覺上角距逐漸由今天的兩度左右(約四個月球大小),兩星期後縮減至約半度,最終「世紀相遇」。但首先,你得辨認出木星和土星……
今晨(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順利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進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著陸月球後將工作兩天,採集約兩公斤的月球土壤樣本並送回地球,有助科學家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化。
經過四年的旅程,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探測器OSIRIS-Rex將於 10月20日到達「貝努」小行星進行採樣。這次是繼日本探測器隼鳥號後第二個小行星採樣回收任務,亦是自太陽神計劃以來從太空帶回最多樣本的任務。
人類一直努力不懈地尋找外星生命,科學家相信太陽系中可能有不止一個天體存在孕育生命不可或缺的液態水,加上在太空隕石中也不時能找到組成生命基本結構單元之一的胺基酸,外星微生物的存在看來也是有可能的。
這幅壯麗的圖片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在紫外光下所拍,對象是一顆距離地球約7,500光年,名為「海山二」的恆星。它是已知的恆星當中質量最大、光度最高的其中一顆。可是,它怎麼看也不像是一顆恆星吧?
美國的「毅力號」剛於7月底發射升空,現正以五萬公里以上的時速飛往火星。作為人類探索太陽系的先行者,美國早於上世紀60年代已成功發射探測器飛越火星(海員四號),在探索火星的技術及經驗上可謂一時無兩。不過,今年的發射窗口卻並非由美國獨領風騷,有兩個火星探測任務已先行出發,它們分別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希望號」和中國的「天問一號」。
不久前,天文學家在研究編號為HR 6819的雙星系統時,發現系統內的其中一顆恆星以40天為周期繞著一個不明天體公轉,並計算出這個不明天體的質量最少為太陽質量的五倍以上,因此總結出這個天體應該是一個黑洞,而HR 6819應該是一個三聯星系統。
美國太空總署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已在2018年11月退役,但天文學家仍一直在分析其所得的數據。近來,天文學家發現望遠鏡在2010-2013年所得的數據中藏著一顆系外行星,稱為「開普勒1649c (Kepler-1649c)」,竟原來是開普勒計劃所發現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之一。
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觀測到一顆名為「S2」的恆星正圍繞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跳著舞!這個發現證明了即使在最極端的環境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仍然正確。
最近,遙距工作成為世界各地上班族的熱門話題。為保持社交距離,不少機構都有相應安排員工在家工作,就連美國太空總署亦不例外,多個負責執行太空任務的工作團隊也有這項安排,當中包括負責操控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的團隊。
這個星期五(4月24日)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啟用三十周年的大日子!哈勃太空望遠鏡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同歐洲太空總署(ESA)合作管理,是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自1990年4月24日開始,它便不分日夜的圍繞著地球運行,將很多珍貴而又前所未見的影像傳送回地球,至現時為止已經有超過一百萬個觀測,大大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
「侯斯頓,我們這裏出問題了」("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這句於50年前由太空中傳來的說話,來自「太陽神13號」登月任務,一個迄今仍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傳奇。